在卫国战争爆发后不久,列宁格勒就面临被德军包围攻克的危机,所幸列宁格勒不仅可以通过海上通道获取部分物资,其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城市,即使处于半包围状态也能维持基本的武器装备生产,一定程度上弥补战损。不过这里毕竟资源有限,加上战事紧张,不如大后方的生产基地从容,很多老旧装备投入到战场上应急。
在战争爆发前,列宁格勒主要生产KV-1、T-26这类装备,因此囤积了部分M1932型45毫米炮,注意这和M1932型45毫米反坦克炮是不一样的,列宁格勒囤积的这批火炮是坦克炮。这种45毫米火炮是战前苏联陆军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能应付大部分战前的坦克型号。
随着德军的推进,列宁格勒方面感受到了危机,此时指望从其他地区调集大量武器装备增援是不现实的,装甲部队是德军高速推进的关键,列宁格勒方面迫切需要更多反坦克炮,于是打算将那批45毫米坦克炮利用起来,给它安装上牵引炮架制成反坦克炮。
第七炮兵工厂的设计被军方看中,1941年7月25日开始研发工作,仅仅17天后就准备好了第一门原型火炮,北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将它称为“简化版45毫米反坦克炮”,工厂根据工厂编号和武器序列号将它命名为“7-33”,它还有一个非正式名字“列宁格勒”,这是士兵们对它的称呼。
7-33火炮并不完美,它的重量比M1932反坦克炮重了约一倍,战斗重量约1吨,它有一个非常沉重的炮架,大架呈箱式,尾部有一个焊接的简易助锄,火炮正面焊接了厚钢板充当炮盾,简易方向机、高低机允许对炮管进行有限的角度调节,手轮位于大架左侧。
7-33的火炮性能与原45毫米炮一样,毕竟它没有改动炮管等设备,不过由于零部件缺少,这些临时反坦克炮的建造工作有差异,有时候不得不安装其他型号的轮胎,有时候把瞄准镜装上去充当瞄具。
既然是临时装备,它必然存在诸多缺陷,用各种钢材焊接的火炮笨重、难以机动,后坐力处理不当,开炮射击会出现弹跳现象,在松软地面射击时还会出现退壳动作不可靠等情况。不过它确实实现了项目初衷,在列宁格勒战役期间发挥了作用,军方从没有正式列装这款火炮,但也没有阻止工厂大量生产它,目前只有3门7-33火炮幸存,一门在芬兰,另外两门分别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博物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