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68-3656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 干式变压器
杏彩体育:深圳变电:风驰“电”掣 应时而“变”

杏彩体育:深圳变电:风驰“电”掣 应时而“变”

  从祖国大西南到南海之滨的深圳经济特区,电能通过“西电东送”大通道横跨2000公里,源源不断地输送

  从祖国大西南到南海之滨的深圳经济特区,电能通过“西电东送”大通道横跨2000公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支撑电能跨越山海的动力源泉就是变电站——长距离输电必须经变电站升压以减少过程损耗,到达目的地后再降压供给千家万户。

  时代在变,深圳电网在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5万千伏安,到现如今的8553.5万千伏安,深圳电网主变容量40多年间激增5700多倍;时代在变,深圳变电人的初心不变,他们勇于变革、乐于奉献,不断推进变电站数量容量、生产技术、结构形态的转型升级,超前建设、扎实支撑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电力调度大厦2楼的调度大厅LED大屏幕上,星罗棋布分散在深圳各地的270座变电站一览无余。难以想象,改革开放之初,深圳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仅有1座。

  伴随着蛇口南头半岛的一声炮响,深圳经济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深圳电网也随之进入大建设、大发展时期。

  1980年底,党员刘彪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从广州供电局220千伏小塘变电站来到深圳,立刻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深圳电网建设事业中,成为变电的“拓荒牛”。“当时深圳到处都在开山拓土,漫天尘土飞扬。遇上大雨时,连泥巴都会‘吃’鞋,常常一脚踩下去再拔出来时,鞋子都找不到了。”

  艰难和荣耀如同并蒂莲,在变电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刘彪等深圳变电人的奋斗下,深圳电网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等拔地而起,从1979年深圳建市到世纪之交的2000年,深圳电网以平均每4.2个月增加一座变电站的惊人速度,陆续建成了60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

  但当时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了,年用电量增幅一度保持在60%以上,有些变电站刚刚建成就过载,怎么办呢?深圳供电局拓宽思路,加快建设的同时,在变电站容量上下功夫。那时候110千伏降压变压器,国标最大的容量就是3.15万千伏安。为提高变压器容量,深圳供电局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创造性地将新装变压器容量增大至5万千伏安,1993年前后,这一制式上升为国家标准。

  数量和容量双管齐下,十年代深圳缺电的情况终于改善了。进入21世纪后,深圳电网迎来了电网建设第二个高峰期,最“疯狂”的时候一天可以投产两个变电站。投产主变容量更是创造了一个个奇迹:2009年,深圳电网投产756.4万千伏安主变容量,创全国地市级城市电网年度基建投产新纪录;2010年,深圳电网再次刷新纪录,年度投产主变容量达1014.9万千伏安,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个年度基建投产主变容量超千万的地市级城市电网。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40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2.7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深圳电网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数量也从1座增长到270座,主变容量从1.5万千伏安增长到8553.5万千伏安,成为全国负荷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城市电网,支撑深圳实现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大力发展科技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对于技术密集的变电工作而言更是如此。

  1988年及以前,深圳电网全部变电站都采用有人值守的管理方式,1个110千伏变电站配置7人。由于需要24小时轮值,市区内的变电站采用3天一倒班,边远变电站采用4天一倒班。这是变电设备自动化水平不高背景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随着深圳变电站数量的飞速上升,每新投一座变电站就必须增派数名值班人员,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人员负担,也增加了社会用电成本。为扭转这一状况,提高劳动生产率,深圳供电局从1985年开始,着手建设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研究,终于在1989年率先在全国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

  “我们立马把变电站里的员工撤出来。1个110千伏变电站能省下7个人,那10个就省下70个人,人员效率提高了太多!”时任深圳供电局局长的刘晨光回忆起来仍难掩激动,“国家电力部领导视察完我们的无人值守变电站,说这才是真正的自动化,全国就我们一家!”

  进入新时代,深圳供电局又朝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前进。2018年,深圳110千伏投控站实现机器人巡检任务自主分配,成为南方电网首批智能运维变电站之一。随后,500千伏鹏城站也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通过加装智能巡检机器人、5G摄像头等1036个智能终端,并深度融入5G和人工智能技术,基本实现设备巡视、操作工作无人化,让变电人员的工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有人到无人再到数字化,实现的不仅仅是人员效率的变革,更多意义上是供电可靠性的提升。“有人值守时,设备运维全靠腿走、全靠眼看。”深圳供电局主网生产中心主网运维部副主管陈潇介绍,“实现自动化无人值守后,设备一旦出现异常,都会在监控后台集中体现,变电人员随即赶赴现场消除缺陷,实现数字化后消除缺陷的时间更是大大缩短,设备运行状态好了,供电可靠性自然大大提升。”

  据统计,深圳2020年全口径客户年平均停电仅24.6分钟,率先在国内主要城市中进入半小时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供电基础。“比亚迪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供电企业的保驾护航,我在深圳比亚迪这么多年,故障停电几乎从未遇到过,保障了我们的生产运营和产业升级。”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后勤处副总经理吴成贵说。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适应和破解城市空间资源受限难题,变电站的结构形态也在发生着“蝶变”。

  坐落于罗湖区太宁路的220千伏水贝站,是比特区历史还悠久的“元老级”变电站,深圳电网第一座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均发源于此。1975年10月,110千伏水贝变电站建成投运,当时的名字是“深圳变电站”,可见其在深圳电网的重要地位。

  今天的水贝变电站,在旧的220千伏水贝站的户外敞开式设备隔壁,崭新的室内变电设备如小洋房般规整美观,悄然诉说着时代的变迁。水贝变电站的变化正是深圳变电站结构形态不断优化,集约、绿色、环境友好的集中体现。

  1983年,深圳电网首座220千伏变电站——旧水贝变电站落成,彼时该站采用敞开式结构,全部设备平面式分布,高高的围墙将其包围,既出于电力安全考虑,也为了市容美化需要。

  2013年,水贝变电站由原来的敞开式变电站重新改建为GIS封闭式室内变电站。所有变电设备立体分布在一栋楼房中,占地面积仅为原敞开式结构的十几分之一,而且楼房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如何推动电网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尽可能节约土地是电网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深圳供电局持续推进电网发展“两化一型”(变电站小型化、线路电缆化、走廊紧凑型),积极开展嵌入式附建变电站、地下变电站的探索,通过与周边建筑物贴邻建设、采用小型化设备、共用通道等措施进一步缩小面积。

  如果不是特别提醒,来往的行人很难注意到在深圳湾生态科技园一座普通的办公大厦内,竟然还有一座变电站,这就是全国首例嵌入式附建变电站——110千伏投控站。所谓嵌入式附建式变电站,就是将独立占地的变电站楼,作为一个模块附设到其他建筑中去,以进一步节约建设用地、提升城市景观,是变电站建设的重大创新。

  地下变电站则更为节省土地面积,对周边景观几乎零影响。目前深圳共建成2座220千伏半地下变电站、1座110千伏全地下变电站,未来将在南山、前海等中心区域继续试点推广变电站小型化技术,2座嵌入式附建变电站和2座全地下变电站正在建设之中。

  “110千伏变电站的供电半径一般在1.5公里左右,超过这个范围就有可能导致电能质量下降、电压不稳。”陈潇介绍,“因此,就像社区居民多了,就会在附近设置公交车站一样,电网企业为了保证居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就要在负荷密集的居民区附近建设变电站。”在城市中心负荷密集区域建设变电站,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建设方式,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是合理安全的。

  展望“十四五”,深圳供电局将继续推进变电建设与发展,加快建成比肩世界一流城市的深圳城市电网,“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470亿元、投产96座变电站,形成北中南三大主干送电通道的500千伏日字形环网结构,支撑深圳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实现2025年低于10分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目标,为增强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提升先行示范区发展活力、动力和竞争力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
更多推荐
科技·质量·服务·创新

科技·质量·服务·创新

杏彩体育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一键拨打一键拨打